网站标志
当前日期时间
当前时间:
自定内容
扫码安装app
自定内容
手机版
自定内容
图片
文章正文
    【金融研究】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规避措施探究
作者:汉台区信用联社 陈龙基    发布于:2021-02-19 11:50:09    浏览 (6336)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迅速席卷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亦纷纷推出了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线上贷款具有“一次签约、循环使用”的特征,可实时审批、随借随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仅需短短几分钟,农信社便可为借款人提供各种额度的贷款,极大便利了“三农经济”。然而,互联网线上贷款由于其交易的虚拟性,更易产生欺诈或无法如约还款等违约风险,本文正是从此视角出发,研究了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的规避措施。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规避措施探究
作者:陈龙基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浪潮的迅速席卷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亦纷纷推出了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线上贷款具有“一次签约、循环使用”的特征,可实时审批、随借随还,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仅需短短几分钟,农信社便可为借款人提供各种额度的贷款,极大便利了“三农经济”。然而,互联网线上贷款由于其交易的虚拟性,更易产生欺诈或无法如约还款等违约风险,本文正是从此视角出发,研究了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的规避措施。
      关键词:农信社;互联网贷款;贷款投放;风险规避
      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相比传统贷款业务具有更大的风险敞口,譬如风险管理不完善、资金用途缺乏有效监测、用户保护不到位等。当前,农信社在投放线上贷款产品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信用数据来源缺失,对于本地的传统贷款业务,可通过实地调查来掌握贷款人的信用信息,但线上贷款模式却很难掌握用户的信用数据。此外,线上贷款对信用抵押品的要求不高,更容易发生拒不还款等违约风险。还有网络安全问题。农信社要加强网络安全布局,防止诈骗分子通过篡改系统数据来盗取贷款,还需甄别数据真伪,总之,农信社线上贷款必须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
      一、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的主要风险点
      1、技术风险
      在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中,各种信息均存放于互联网,因而应用到了多种信息化工具,如计算机、云平台、交换器、服务器、大数据等,此时,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技术风险。农信社互联网线上业务需要通过网络银行、手机银行APP或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来操作,这些平台均是依托互联网开展业务的。线上贷款业务虽然具备方便快捷的优点,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风险隐患。由于网络不安全或系统漏洞,可能导致农信社开展线上贷款业务时出现技术风险,如农信社的网站受到黑客攻击,导致线上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这种黑客攻击事件如果频频发生,势必会对客户产生不良影响;此外,系统本身的漏洞可能会泄露客户信息,引发黑客入侵数据库,盗取账户信息,威胁资金安全。
      2、操作风险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相对于传统贷款业务而言,显著特征是依托互联网完成全部或部分贷款流程,数字化操作带来了线下贷款业务所不具备的风险,为用户的数字化欺诈带来了可乘之机。如冒用他人信息或证件、篡改数据、PS 证件等。这类操作不仅运行成本低,且难以举证。线上审核难度较高,全数字化系统对于处理机制的智能化要求特别高,这在当下农信社是无法满足的,而是需要人工线上处理,这要求线上审核人员高度专业且经验丰富。一旦操作不当,便会加剧线上贷款投放风险,提高贷款坏账率。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贷款业务的创新模式,目前还处于初期,不管是内部制度还是设计流程均有待完善,需不断改进。
      3、道德风险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可能由于信贷人员的道德而引发风险。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在农信社的管理决策层、信贷审批人员、客户经理或系统技术人员身上。决策层之所以存在道德风险,是因为贷款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潜在风险对决策层而言需承担不一样的责任和权利。作为办理贷款一线人员的客户经理,由于他们可以捕捉到大量信息,如果上级部门无法有效管理监督,将极易引发内部道德风险。技术人员直接涉及业务平台和流程的设计与维护,掌握着大量的线上用户信息数据,一旦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产生腐败思想,便会引发道德风险,比如与客户勾结,伪造资料、骗取贷款或泄露用户信息等。
      4、信用风险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中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借款人拒不履行债务偿还义务。在所有因素中,信用风险对农信社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能履行还款责任;另一方面,是指其信用状况恶化或评级下降,如蓄意逃匿债务等。线上贷款在信用担保方面要求不高,与此同时,其贷款风险相对较大,无法确保借款人是否按时偿还到期债务,一旦发生违约事件,就会造成信用社在处置不良贷款时缺乏有效的可抵押物品抵消贷款成本及各项费用,从而为农信社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二、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规避措施
      1、技术风险规避措施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需要在互联网平台或手机APP上操作,在实现业务交易的过程中离不开互联网。因此,针对潜在的系统漏洞,技术部门在设计系统时,务必要加强程序的安全设计,防止出现系统bug,在设计操作程序时,应该结合多种验证方式。建立风险交易实时监测系统,完善各类交易系统,在系统薄弱环节加强预警,增强系统的监测、预警及防控功能。此外,还应加强互联网监测和病毒木马查杀,避免发生网络不安全导致的黑客攻击事件。
      2、操作风险规避措施
农信社应加强线上信贷队伍培训,不断提升客户经理的实操水平。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操作经验,单凭以往的线下经验和模板式操作显然无法有效切合实际需求。因此,必须系统地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线上贷款制度、规范及操守的学习,精确把握互联网线上贷款的特点及风险因素,为实现互联网信贷产品创新、实现差异化的互联网线上信贷产品营销和强化贷后管理夯实基础,增加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活力。尤其是在线上操作环节,需联合系统开发部门强化内部员工培训工作,相关从业人员都应牢牢掌握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流程,学会正确的线上操作方式,避免因操作不当或操作失误发生风险。
      3、道德风险规避措施
      农信社应该打造员工诚信文化,加强对线上贷款人员的诚信管理,建立诚信激励约束机制,将道德风险指标当作诚信考核内容之一。重视员工的行为管理,首先,应密切关注员工行为,其次,应加强对员工日常行为的管理。对排查出来的异常情况应纳入重点关注范畴,并将这些员工建立专门的档案,由专人负责对其进行密切且持续的关注。对纪律松散、情绪异常、社会交往复杂、消费异常等员工,应深入调查了解情况,督促其改正,及时压制不良苗头。对线上贷款客户应采取电话回访等方式,调查贷款经理的诚信廉洁情况,以免员工发生道德风险。此外,还应建立互联网线上贷款业务的投诉举报机制,畅通线上业务的举报渠道,及时发现异常,解决问题。
      4、信用风险规避措施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同样需要把握好贷款准入关。线上审核人员应仔细核实借款人的真实情况,仔细甄别借款资料的合法性与真实性。农信社应建立高度智能系统或者由经验丰富的信贷人员在线审核贷款申请条件,重视贷款申请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并加强对其第二还款来源的调查,掌握其是否有能力如期偿还贷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之后不能不管不顾,还应该加强贷后管理工作。利用农信社独有的数据构建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管理系统,譬如账户交易数据、整村授信数据、历史信贷数据等。农村人际关系较为密切,经济结构单一,风险传导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农信社可利用农村人际关系特征来完善评分制度,利用社会关系等非结构化数据建立借款人信用评级和风险预警原始基准数据,进行有效的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下。在后续管理环节,通过自动化数据抓取用户的各种不良记录或存款锐减等情况提醒信贷人员注意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
      三、总结
      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相较于传统的线下贷款而言,具有无人工干预或很少人工干预、审批放款快速、全程线上运作、自动化强等优点,在拓展金融客户覆盖面、创新风险评估手段和提高放贷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契合了当代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各种问题和风险。传统农信社习惯于程序化的放贷流程,但这并不适合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环境。农信社互联网线上贷款投放风险规避属于一项综合性强的风控工程,不应落入公式化、程序化的流程之中,而需全面考虑。

 

参考文献:
[1] 金伟斌. 农信社涉农不良贷款风险防范[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0, No.630(07):64-66.
[2] 杨波. 关于农村信用社实体贷款投放乏力的思考与建议[J]. 商场现代化, 2017, 000(011):200-201.
[3] 徐剑.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控制探析——以陕西信合D县Z分理处为例[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0(03):49-50.

 

 

 

      【作者简介】陈龙基,就职于汉中市汉台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石马信用社,任客户经理。初级经济师职称,拥有银行从业,基金从业,期货从业,证券从业资格证书,AFP国际金融理财师结业证书。国家级期刊累计发表论文七篇,其中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一篇。2018年荣获重庆市高教学会论文集三等奖。2019年重庆市高教学会财经分会三等奖。

 

浏览 (6336)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汉台区信用联社 陈龙基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汉中市银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地址:汉中市汉台区天汉大道邮政大酒店5层    国家工信部备案号:陕ICP备2023000439号    陕公网安备 61070202000324号